紅色旅游線路:紅色長干山景區—魯班場紅軍戰斗遺址—魯班場紅軍烈士陵園—紅軍長征過茅臺陳列館—茅臺渡口紀念碑—茅臺鎮紅軍橋
遵義市仁懷市不僅是醬酒之都,也是紅色旅游重鎮。四渡赤水紀念館、毛澤東住居舊址、紅軍醫院舊址、紅一軍團干部會議會址……
紅色長干山景區
位于仁懷市長崗鎮的紅色長干山景區是中央紅軍長征途中轉戰仁懷駐留時間最長的鄉鎮,也是紅軍故事在仁懷地區留下故事最多的地區。1935年3月,中央紅軍主力從遵義西進經過仁懷,其中紅一、三軍團部分野戰部隊和干部團進駐長干山,并在此地進行革命宣傳活動,留下一個個傳奇紅色故事。
魯班場紅軍戰斗遺址
“魯班場與木匠鼻祖魯班有關系嗎?”別說,還真有些關系。傳說,很久以前這里有一山洞為木匠鼻祖魯班開鑿,久而久之,本地人就把這個地方稱為魯班洞,后來逐漸發展為現在的魯班場。魯班場位于仁懷市南面,三面環山,地形復雜,易守難攻,是當年通往茅臺渡口的重要通道。1935年,中央紅軍與國民黨部隊在此展開激烈和悲壯的戰斗,最終紅軍殲敵300多人,為大部隊攻占茅臺、三渡赤水河爭取充分的時間。
魯班場紅軍烈士陵園
作為魯班場紅軍戰斗遺址重要的組成部分,魯班紅軍烈士陵園是市民游客祭拜革命先烈的重要場所。1935年3月15日,紅一方面軍長征經過魯班,與國民黨中央軍相遇發生激戰,紅軍傷亡較大。1953年,為紀念戰斗中犧牲的紅軍戰士,仁懷縣(現仁懷市)政府在晏家堡修建烈士公墓土墳一座,1983年擴建并更名“紅軍烈士陵園”。魯班場紅軍烈士陵園占地6000平方米,安葬了在戰斗中犧牲的145名紅軍遺骸。中央紅軍雖然沒能拿下魯班場,但這場戰役為紅軍主力部隊渡赤水爭取寶貴時間,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紅軍長征過茅臺陳列館
紅軍長征過茅臺陳列館是仁懷市改造提升四渡赤水紀念園的重要工程,自2016年正式開館以來,逐漸成為當地游客游覽、學生研學的重要紅色文化科普基地。每逢假期前來陳列館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為茅臺鎮紅色旅游增添新去處。紅軍長征過茅臺陳列館占地2500平方米,整個展館分為四個單元及一個序廳,序廳有紅軍三渡赤水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伯承及紅軍警衛員的大型雕塑。展館綜合運用實物展陳以及聲光電等技術,生動再現80多年前紅軍四渡赤水波瀾壯闊的歷史。
茅臺渡口紀念碑
茅臺渡口紀念碑佇立于仁懷市茅臺鎮朱砂堡赤水河畔,紀念碑占地約80平方米。臺地上建水泥欄桿高1米,臺地下砌石保坎三級,并有三十余級石階直達渡口,是紅軍“四渡赤水”中第三次渡河的主要渡口。茅臺渡口是紅軍第三次橫渡赤水的見證,沿著穿鎮而過的赤水河,可以清楚看到有關紅軍的典故。此外,由紅軍四渡赤水、茅臺渡口紀念碑和紅軍四渡赤水紀念塔共同組成的茅臺渡口景區,曾上榜“2015年中國西部九省(地)最美觀景拍攝點”,成為紅色旅游和愛國教育的重要文化遺址。
茅臺鎮紅軍橋
位于茅臺鎮中的紅軍橋又名英雄橋,是為紀念1935年3月15日,中國工農紅軍在魯班場與國民黨周渾元部激戰后,分三路進抵茅臺,并在茅臺上-中-下三個渡口分別架設浮橋渡河入川壯舉而修建的橋梁。紅軍橋橫臥于茅臺鎮兩山之間、懸掛于赤水河中,鐵索與木板交織的橋面,既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它一頭牽著茅臺1915廣場,另外一頭連接紅軍長征過茅臺陳列館,串聯起茅臺的醬酒文化和紅色文化。站在紅軍橋上,看著湍急河流,眺望兩岸高山,思緒不經意間便回到那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