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會議會址——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黎平會議紀念館》地址: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德鳳鎮二郎坡52號
《黎平會議會址:偉大轉折的重要起點》
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縣城,有一處意義非凡的歷史遺跡——黎平會議會址,它承載著中國革命的重要歷史,是紅色文化的瑰寶,也是人們緬懷革命先輩、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
【歷史背景】
中央紅軍經過湘江戰役后,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和戰略方向的選擇。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負責人在湖南通道舉行緊急會議,多數同志贊成和支持毛澤東提出的放棄原定計劃、轉兵向西到貴州開辟新根據地的主張。12月13日,中央紅軍由通道分兩路進入貴州黎平縣境,主力于15日進占黎平縣城。此時,關于紅軍前進方向的爭論仍在繼續,為了進一步明確中央紅軍的戰略行動方針,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縣城二郎坡胡榮順商號(紅軍總司令部駐地)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即黎平會議。
【建筑特色】
黎平會議會址原為胡順榮商號,是一座建于清嘉慶年間的古建筑。其為青磚盒式封火墻,內套木構架的硬山頂,整座建筑為三進兩層,呈階梯式發展。總占地面積約800平方米,四周用高約20米的封火墻圍住,平面如方印,當地人稱之為“窨子屋”。這種建筑風格既體現了當時的商業氛圍,又具有良好的防御功能,適合作為重要會議的場所。會址內共有九個大小不同的天井,布局獨特。
【內部陳設】
大門懸掛著陳云手書的“黎平會議會址”黑底金字橫匾。由大門進入第二進正屋的天井,墻上有一屏風,塑雕有獅、鳥、魚類,左右為扇式書房;正堂門面塑二龍戲珠;樓上走廊四周是卷板方格欄桿,窗權精雕細刻;左間擺設八張太師椅和兩張八仙桌,房后有小天井,墻壁上有八仙過海、太白醉酒等壁畫,壁間開有一石臼合門進入后院。這些陳設展現了當時的建筑藝術和文化風格,也為人們了解那個時期的歷史提供了生動的實物資料。
【會議意義】
黎平會議是一次關系紅軍命運、中國革命前途的重要會議。會議圍繞中央紅軍戰略行動方針的中心議題,展開了激烈爭論。最后,與會大多數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于戰略方針之決定》,放棄了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改向貴州北部進軍。這一決定避免了紅軍陷入國民黨軍隊重圍的危險,使中央紅軍由被動轉向了主動,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由挫折走向勝利、實現偉大歷史轉折的起點。
【黨史記載】黎平會議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34年12月12日通道會議上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等多數同志贊成和支持毛澤東放棄同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的計劃,改向敵軍力量薄弱的貴州去開辟新的根據地的建議,但是博古、李德拒不接受。1934年12月15日,紅軍攻克黎平縣城。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開會議。會議在黎平縣城東門二郎坡一店鋪的正屋(紅軍總司令部住處)召開,由周恩來主持,出席會議的有政治局委員毛澤東、周恩來、博古(秦邦憲)、朱德、洛甫(張聞天)、王稼祥,軍事顧問李德(華夫)也參加了會議。 會議激烈地爭論了紅軍的進軍方向問題。政治局采納了毛澤東放棄與紅二、紅六軍團匯合,改向貴州腹地進軍的主張,作出了《中央政治局關于戰略方針之決定》。會后,紅軍經貴州腹地向黔北挺進。
【相關場館與周邊景點】
在黎平會議會址的對面,是黎平會議紀念館。該館于2009年12月建成,占地面積7200平方米,建筑面積6238平方米,展陳面積約2000平方米。館內設序廳、四個單元展廳和兩個臨時展區等,采用實物、文字及聲光電等手法,在展出長征簡況的同時,主要陳展中央紅軍長征后的“三個第一次”(第一次中央政治局會議——黎平會議,第一次戰略轉兵——黎平轉兵、第一次大整編——黎平整編)的內容與歷史地位。
會址所在的黎平古城翹街周邊還有許多其他的歷史遺跡和景點,如福音堂(博古住室等)、紅軍干部休養連舊址、紅軍教導師師部舊址、蘇維埃國家銀行舊址、紅軍廣場以及黎平烈士陵園等。這些景點與黎平會議會址一起,構成了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參觀、學習。
如今,黎平會議會址已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等,是“全國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全國100個經典景區”“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的重要景點之一。它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激勵后人不斷前進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