甕安開疆較早,殷周時,甕安為且蘭地,自秦漢便有記載,至明萬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改土歸流,甕安始建縣。
秦朝時,設黔中郡,甕安隸屬黔中郡,屬黔中郡南境。
漢朝時期,更且蘭為牂牁郡,甕安隸屬烊舸郡。
至西晉時,牂牁郡設在甕安境內。
隋朝時期甕安隸牂牁郡縣。
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置朗州,后改為播州,甕安隸屬播州?!百易谇?,太原人楊瑞應募,率其鄉人令狐、成、趙、猶、婁、梁、韋、謝八族復之,因據其地,自后播州為楊氏世有?!?
宋朝時期甕安仍屬播州地。
元代在少數民族聚居區推行土司制度,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播州首領楊憲邦納地歸附,授播州安撫司,隸湖廣行省。十八年升為宣慰司。二十一年降為播州軍民安撫司,隸順元等處宣慰司。二十八年,改為播州軍民安撫司(元末復為宣慰司),隸四川行省。二卜九年,改隸湖廣行省。播州軍民安撫司轄1府32長官司,內有草塘等處長官司。
明代仍實行土司制度,并在土司地區插入軍事據點——衛、所、屯(堡),分軍屯田,扼守要道,加強控制,逐步“改土歸流”。洪武五年正月十七日(公元1 672年2月21日),播州宣慰司楊鏗入朝納元所授印信,仍置播州宣慰司,隸四川承宣布政司,仍轄草塘舊州等處長官司。十七年六月一日(6月29日),升草塘舊州等處長官司為草塘安撫司,同年置甕水安撫司,均隸四川布政使司播州宣慰司。洪武十五年閏月二月初八(3月23日),置平越衛指揮司,衛平越(今福泉市)。十七年二月十六日(3月8日),升平越衛指揮司為軍民指揮使司,先隸屬四川都指揮司'后改為貴州都指揮使司。轄左、右、中、前、后5守御千戶所3站72屯堡(百戶所)。今縣內部分地區屬右所,有15堡。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平定播州宣慰使楊應龍叛亂。二十九年四月二十九日(5月30日),改土歸流,以甕水、草塘兩個安撫司及平越衛右所干平、干溪、梭羅等15堡地合置甕安縣,隸貴州布政使司平越軍民府。
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沿用明貴州平越軍民府,甕安仍為其轄地。清順治二十八年八月十八日(公元1681年9月29日),貴州省設分守貴東道駐平越轄平越軍民府,二十六年,平越軍民府改為平越府。乾隆七年三月二十八日(公元1742年5月2日),撤分守貴東道,平越府改隸古州兵備道。二十年二月十九日(3月31日),平越府改隸省城糧儲道。嘉慶三月初七日(公元1798年4月22日),平越府為平越直隸州,仍轄甕安縣。辛亥年九月十四日(公元1911年11月4日),貴州獨立,沿用貴州省平越直隸州,甕安仍為其轄地。
中華民國時期,1913年甕安縣隸屬黔中道,民國九年(1920年), 撤黔中道,甕安縣隸屬于省。民國二十四年六月,甕安縣隸屬第七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六年,隸屬省直轄區,民國三十七年,甕安劃隸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12月11日,甕安縣解放后,隸屬貴州省貴陽專區。1952年12月,改為貴定專區。1956年5月。貴定專區撤銷,甕安縣隸安順專區。1958年12月,甕安縣隸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此時,福泉縣撤銷,其所轄4區、l區級鎮、35鄉、3鄉級鎮,并入甕安縣。至1961年8月,福泉縣恢復,原福泉縣地域并入甕安縣境歷時兩年零八個月。
1950年,全縣劃分為4個區,區以下沿用舊鄉(鎮)、保甲,當時共4鎮7鄉、141保、1216甲。到1952年4月,全縣劃為七區。1955年5月,七個區不再以數字排列名稱,統一冠以地名,為雍陽區、草塘區、中坪區、永和區、珠藏區、玉山區、天文區'共轄2鎮、78鄉。
1958年12月,福泉地域并入縣境后’全縣為10區、2區級鎮、84鄉、4鄉級鎮。接著,實行“政社合一、區為公社、一區(鎮)一社”全縣12個區(鎮)改為12個公社。
1961年8月,福泉縣恢復。甕安縣境劃出福泉地域后,陸續撤銷公社、管理區.恢復7個區,建立31個鄉級公社。到1963年2月,全縣調整為48個公社。
1984年夏,全縣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分別改為村、村民小組。撤銷城關公社,建立雍陽鎮(區級鎮);撤銷草塘公社,建立草塘鎮(鄉級鎮)。到1987年底,縣以下建置為:7個區,1個區級鎮,46個鄉,1個鄉級鎮,246個村,4個居民委員會,2767個村民小組。
雍陽鎮:轄東、南、西、北街4個居民委員會及中心、東村、巖孔、云星、七星、河西、望洞7個村。
雍陽區:轄銀盞、玉華、太文、平定營、營定、茅坡6個鄉,36個村。
草塘區:轄草塘鎮和下司、金星、松坪、青池、小河山、金竹、新華7個鄉,34個村。
中坪區:轄中坪、柏香、白沙、青龍山、果水、建中6個鄉,34個村。
永和區:轄垛丁、洗馬塘、嵐關、尖坡、長嶺、木孔、老墳嘴7個鄉,31個村。
珠藏區:轄珠藏、峰巖、高水、木引槽、桂花、銅鑼、牛場壩、榮院、羊關9個鄉,52個村。
玉山區:轄巖坑、魚河、高枧、小開州、龍蟠、龍塘6個鄉,32個村。
天文區:轄天文、平壩、玉屏、木老坪、兩岔河5個鄉,20個村。
1991年底,實行“撤區、并鄉、建鎮”后,全縣置8個局級鎮,15個局級鄉,共23個鄉鎮。2000年,建建中鎮。鄉鎮設鄉、鎮人民政府,為基層政權組織單位,各鄉鎮下設村民委員會、居民社區和居民委員會,2006年,全縣共247個行政村,6個居民社區,2個居委會。9個鎮是:雍陽、草塘、中坪、永和、玉山、天文、珠藏、平定營、建中。1 4個鄉是:銀盞、玉華、老墳嘴、嵐關、白沙、木老坪、松坪、小河山、魚河、牛場、銅鑼、高水、木引槽、龍塘。
2009年8月全縣完成撤并村工作,由原247個村撤并為97個村。
2013年全縣完成撤鄉并鎮工作。全縣共2個街道辦事處、10鎮1鄉。街道辦事處是:雍陽街道辦事處、甕水街道辦事處。10鎮是:銀盞、猴場、中坪、永和、玉山、天文、珠藏、江界河、平定營、建中。1鄉是:嵐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