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屬牂牁(牂柯),戰國、秦、漢、兩晉、南北朝屬且蘭,隋、唐屬賓化縣,宋屬合江州。明、清時期置清平堡、司、衛、縣或凱里司、衛、縣。民國三年改稱爐山縣,1958年復稱凱里縣,1983年設立凱里市。“凱里”系苗族語音譯,意為“木佬人的田”(苗語稱木佬人為“凱”,田為“里”,“凱里”即“木佬人的田那個地方”)。
凱里市原為爐山縣。爐山縣漢為故且蘭地,元朝時麻峽(今麻江縣)縣地。明洪武初年置清平堡,二十年(1389)置清平長官司,三十年(1397)改為清平衛。明弘治七年五月(1494)置清平縣,隸都勻府。清康熙七年(1668)并入麻哈(今麻江)州,十一年(1672年)復置清平縣,四十一年(1702年)凱里安撫司并入清平縣。民國二年(1914)清平縣改為爐山縣。
1949年11月爐山縣獲得解放,中共爐山縣委、縣人民政府同時宣告成立。同月,縣委、縣人民政府宣廢除舊的鄉、鎮公所,建立新的鄉、鎮人民政府。1950年,廢除保甲制度,建立村級人民政權。1951年1月27日,在中央慰問團的關懷下,凱里區苗族自治人民政府成立,為貴州省第一個苗族自治區。1952年9月,爐山縣苗族自治人民政府成立。1956年7月23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確定凱里為州府所在地。1959年1月,爐山縣、麻江縣、雷山縣、丹寨縣合并為凱里縣,1961年8月4日縣相繼分置,爐山縣仍為凱里縣,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凱里縣,設為凱里市。1984年1月,凱里市成立。
2014年9月,貴州省政府批復,同意黔東南自治州人民政府將麻江縣下司鎮、碧波鎮劃歸凱里市管轄,原下司鎮、碧波鎮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凱里市、麻江縣行政區域界線做相應變更。批復還要求,黔東南州人民政府應認真做好行政區劃調整相關工作,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行政區劃】
凱里市轄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7個街道辦事處(含33個新型社區)、9個鎮、2個鄉:凱里經濟開發區、爐碧經濟開發區、大十字街道、城西街道、西門街道、鴨塘街道、灣溪街道、開懷街道、洗馬河街道、三棵樹鎮、舟溪鎮、旁海鎮、灣水鎮、爐山鎮、萬潮鎮、龍場鎮、下司鎮、碧波鎮、凱棠鄉、大風洞鄉。
凱里城市經濟圈,轄1市5縣4區,即凱里市、麻江縣、丹寨縣、雷山縣、臺江縣、黃平縣、貴州凱里經濟開發區、爐碧經濟開發區、金鐘經濟開發區、臺江經濟開發區,國土面積為7477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30萬;凱里地區轄1市1縣2區,為凱里市、麻江縣、貴州凱里經濟開發區、爐碧經濟開發區,國土總面積為2656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30萬(包括流動人口);凱里市內有苗、漢、侗等民族。轄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2鄉9鎮和7個街道辦事處、含33個新型社區,國土總面積為155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規劃面積796平方公里,建成市內面積67平方公里(2012年),城區面積100平方公里(2013年,含凱里、爐碧經濟開發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