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近代教育史上,有一位從安順走出的先驅者,他以畢生精力在黔中大地播撒教育火種,親手締造了貴州第一所綜合性國立大學——他就是張廷休。這位回族學者用七年時光,在花溪河畔筑起了一座高等教育的豐碑,讓"堅毅篤實"的校訓精神穿越時空,至今仍滋養著貴州的學術土壤。
1897年,張廷休出生于安順一個貧寒的回族家庭,字梓銘的他自幼便深知"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從安順縣立中學到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從山東濟南中學的教壇到東南大學歷史系的課堂,他的求學之路始終與貴州這片土地緊密相連。1930年代,他先后在英國倫敦大學、德國柏林大學研學,西方高等教育的先進理念在他心中埋下了革新家鄉教育的種子。歸國后,歷任財政部專員、教育部司長等職的經歷,更讓他看清了貴州高等教育的短板——1942年,當國民政府決定籌建國立貴州大學時,這位45歲的黔中才俊毫不猶豫地接過了校長聘書。
彼時的花溪校址,還是一片需要"披荊斬棘"的荒坡。張廷休到校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國立貴州農工學院整體并入,奠定了工科與農科的根基。隨后的七年里,他以"水鮮藻馥"的育人理念,逐步搭建起五院十五系的學科架構:在保留農林經濟、礦冶等6個實用專業的基礎上,增設文理、法商兩院,開設中文、外語、化學、法律等系科,甚至創辦文科研究所和機電專修科。這種"文理滲透、產學研結合"的布局,在抗戰時期的大后方堪稱創舉,讓貴州終于有了能與全國接軌的綜合性高等教育體系。
如今漫步花溪校園,仍能感受到張廷休校長的治校智慧。他親自擬定的"堅毅篤實"校訓,被刻在校門石碑上,成為貴大人的精神坐標;他作詞的校歌"學府起黔中,正神州鼎沸",至今仍在畢業典禮上回蕩。更難得的是,他任人唯賢的胸襟:當農工學院原聘教授滯留重慶時,他連夜發電報懇請續聘,最終留住了一批在礦冶、農林領域的頂尖學者。這種"不問出處、唯才是舉"的作風,讓初創的貴大迅速聚集起一支高水平師資隊伍。
1949年深秋,張廷休移居臺灣,此后在正中書局繼續推動文化傳播。但他與貴州的羈絆從未斷絕——1983年,其長女張伯星回到花溪時,看到當年親手命名的地名仍在沿用,聽到馮澤副院長評價他"功績應載入史冊",想必能感受到這片土地對他的深情。從安順少年到國立大學校長,張廷休用一生踐行著"開拓貴州文化"的誓言,他撰寫的《貴州文化之開拓》《歐洲大學起源考》,至今仍是研究黔中教育史的重要文獻。
如今,當年的國立貴州大學已發展為學科門類齊全的"雙一流"高校,而張廷休播下的教育火種,早已在黔中大地燎原。那些從貴大走出的教授、工程師、農藝師,正如他校歌中所期盼的"此地貯潛龍",在貴州的建設史上書寫著新的篇章。這位用教育改變家鄉命運的先驅者,早已成為貴州精神圖譜中不可磨滅的印記——因為他證明了:真正的教育者,永遠會被土地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