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榕江抗洪救災看“中國式團結”:眾志成城,共克時艱
在2025年6月,貴州省榕江縣遭遇了一場嚴峻的考驗。持續強降雨及上游來水疊加,致使境內多條河流水位迅猛上漲,縣城多處低洼地帶被無情淹沒。洪水如猛獸般肆虐,給這座因“村超”而備受矚目的小城帶來了巨大的創傷。然而,在這場災難中,“中國式團結”迸發出了耀眼的光芒,成為榕江人民戰勝洪災、重建家園的強大動力。
災難伊始,當地政府部門迅速響應,展現出強大的組織協調能力。2025年6月24日1時30分,榕江縣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緊急將防汛Ⅲ級應急響應提升至Ⅱ級,12時又提升為防汛I級應急響應。同時,發布《關于縣城部分區域緊急撤離的通知》,有條不紊地組織群眾轉移避險。省委副書記、省長李炳軍親臨現場,指導防汛救災工作,強調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打好災后恢復重建突擊戰。政府各部門協同合作,在短時間內調配大量資源,為搶險救援和受災群眾安置提供了堅實保障。省水利廳、省自然資源廳等多部門在省應急廳聯合值守,通過鐵路、公路和直升機多渠道緊急調運救災物資。6月24日16時,省應急廳就已通過高鐵、公路,調撥5800余件省級應急搶險救災物資和3萬瓶礦泉水、1萬余桶方便面等生活類物資支援榕江。這種高效的組織與調配,彰顯了政府在面對災難時的擔當與行動力,也為“中國式團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救援力量從四面八方迅速匯聚,詮釋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深刻內涵。榕江縣消防救援大隊第一時間投入救援,在縣城主要街道,利用舟艇、繩索等裝備,爭分奪秒地轉移、疏散遇險群眾。黔東南州消防救援支隊緊急調派全勤指揮部、特勤、凱里、臺江等地消防救援力量34車150人跨區域增援。2025年6月24日凌晨4時許,武警黔東南支隊80余名官兵攜帶救生衣、沖鋒舟、皮劃艇等各類救援裝備器材連夜奔赴一線。隨后,來自洛陽伊川縣神鷹救援隊、重慶北碚區縉云應急志愿服務隊、上海救援隊、“河南漂流哥”和神鷹救援隊、陜西子長雷霆等多地的救援隊伍紛紛抵達榕江。他們不顧路途遙遠,克服重重困難,只為在第一時間為受災群眾提供幫助。在救援過程中,他們不畏艱險,沖鋒在前,在齊胸深的洪水中穿梭,用自己的身軀為群眾筑起了一道道生命防線。例如,月寨村足球隊副隊長李敏杰脫下球衣換上救援服,帶領救援人員轉移被困群眾,手指被繩索磨得血肉模糊仍堅持奮戰。據榕江縣應急管理局統計,月寨村足球隊累計救出300余人。這些來自不同地方的救援力量,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充分展現了“中國式團結”的強大凝聚力。
在抗洪救災的過程中,榕江當地群眾也展現出了令人動容的團結與互助精神。那些在“村超”賽場外熱情服務的身影,在洪災來臨時毫不猶豫地投身到救援工作中。他們有的組成志愿者隊伍,協助救援人員轉移群眾、運送物資;有的在后方默默為救援人員和受災群眾準備飯菜。據統計,抗洪期間榕江共做出盒飯46.9777萬份,這一數字背后是無數群眾的辛勤付出。在清淤工作中,干部們帶領村民拿著鐵锨、推著斗車,一鏟一鏟地清理著厚厚的淤泥。大家不分你我,齊心協力,哪怕雙手磨出了水泡,身體疲憊不堪,也沒有人退縮。這種自發的行動,體現了榕江人民在面對災難時的堅韌與團結,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鄰里互助、共渡難關的傳統美德,成為“中國式團結”最生動的注腳。
社會各界的愛心援助也如潮水般涌向榕江。京東集團迅速啟動應急救援預案,成立專項應急響應專班,專人專車從貴陽京東亞洲一號園區將應急物資送往榕江縣,后續又陸續調撥多批物資。寧夏“跪行巨人”胡雷輾轉三天,克服重重困難,將10萬元物資送到縣城。貴陽的商戶送來礦泉水和面包,網友們在直播間里紛紛刷出“榕江加油”的留言。這些來自企業、個人以及廣大網友的愛心,跨越了地域的限制,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暖流,溫暖著榕江人民的心,也讓“中國式團結”的力量更加磅礴。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榕江縣的災后重建工作快速推進。原本需要半個月完工的“村超”球場修復工作,僅用8天就順利完成;預計10個小時完成的物資轉運,兩三個小時便高效收尾。貴州省統籌安排8市州“組團”援建,170余個子項目順利完成。截至7月25日,“村超”周邊的餐飲住宿商戶復工率已達到96%。7月26日,備受期待的“村超”足球賽重啟,熟悉的哨聲再次響起,這座小城重新煥發出活力。這一切的背后,是“中國式團結”創造的奇跡,它讓我們看到了在災難面前,全國上下一心、眾志成城的強大力量。
從榕江抗洪救災的過程中,我們深刻領略到了“中國式團結”的巨大威力。這種團結,是政府與民眾的緊密協作,是各地救援力量的無私奉獻,是社會各界的愛心匯聚。它讓我們堅信,無論面對多大的困難與挑戰,只要我們團結一心,就沒有戰勝不了的艱難險阻。在未來的日子里,榕江人民將帶著這份團結的力量,繼續建設自己的家園,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中國式團結”也將在這片土地上繼續傳承與發揚,激勵著更多的人在面對困難時攜手共進,勇往直前。